“流量”,这个伴随着互联网的兴盛而诞生的新名词,与互联网造星工业结合后,又衍生出“流量明星”这个全新的物种。
什么是“流量明星”?百度百科中写到:指那些人气旺盛、粉丝众多、号召力强的艺人,“流量明星”也是网络时代“流量为王”商业逻辑下的产物。
值得玩味的是,“流量明星”百科词条下,是广电总局的最新禁令——《关于进一步加强“饭圈”乱象治理的通知》,提出十项措施,重拳出击整治流量明星乱象。这也宣示了一直以来屡试不爽的流量养成模式,被网络平台推波助澜达到登峰造极后,终因明星管理失位,走到了尽头。
唏嘘之余,我们不由反思,娱乐造星之路为什么在网络时代会走歪,“流量偶像明星”是如何成为屡屡塌房的“豆腐渣工程”。这一切,都要从流量的前世今生说起。
流量的前世
流量不是电视语境下话术,而是与互联网平台伴生的概念。
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由来已久,21世纪初央视的《星光大道》,东方卫视的《加油好男儿》《我型我秀》《中国梦之声》,湖南卫视的《超级女声》《快乐女声/男声》,浙江卫视《中国好声音》等节目,就选拔了很多实力与人气兼备的正能量榜样:凤凰传奇、李宇春、周笔畅、张靓颖、尚雯婕、谭维维、张杰、吉克隽逸、张碧晨这些实力唱将,如今已成长为兼具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乐坛领军。电视选秀的底层逻辑,是在专业评审和大众评委的共同选拔下,选出具有过硬实力的大众榜样。
电视选秀时代诞生的娱乐圈正能量榜样,形象阳光且正面,将演艺事业看作一生的追求,努力养德修艺,哪怕初始战斗力为零,也会珍视与粉丝的关系以及职业本身,拥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的自觉和努力,是真正具有成长力的榜样。
在电视媒体的语境中,艺人从万千大众中脱颖而出并成长为一代榜样。艺人与粉丝的关系,是基于明星个人业务能力和作品魅力基础上构建起来,明星作为时代榜样,引导了青年一代向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目标前进,他们亦是青年奋斗力量的凝聚主体。
那个年代,微博尚未起势,没有层出不穷的明星打榜和“博眼球、炒事件”动作,成为明星的门槛相当之高,想要获取关注,只有通过输出好的作品,凭借作品与粉丝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,获得信任与喜爱,艺人与大众、市场之间是一种友好且健康的关系。
艺人是与粉丝共同生活于世界的活生生的人,在纯粹的德艺之道中找寻自我,对每一个人的喜爱心存敬畏,努力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,让人们通过艺术获得热爱生活的力量。
流量的今生
随着《明日之子》《创造营》《青春有你》等爆款网综成为孵化偶像重要渠道,偶像造星运动步入互联网时代。社交平台与明星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关系,线上数据一步步被捧为绝对标准,一位偶像的诞生,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拼搏与实力天赋,更离不开背后支持的平台与粉丝。“粉丝-偶像-商家-偶像-粉丝”之间形成一个数据饥渴的闭环,偶像选拔演变为一场“唯流量论”的闹剧。
近年来,日韩系“娘炮”明星在我国受到青少年的追捧,“阴柔之风”甚嚣尘上,甚至成为另一种“社会流行色”。网络造星运动脱胎于韩日系偶像养成综艺,在“颜值消费”和眼球经济跑偏带动下,网络选秀偶像形象由“嫩”到“美”进而“娘”,以病态审美引领青少年,影响恶劣。而反观近年来电视平台的新垂类竞技节目《天赐的声音》《舞蹈风暴》《运动吧少年》《最强大脑》等,坚持主流审美,呈现新时代优质艺人、运动达人、优秀歌者、脑力工作者,多方位创新性地展现了中国社会各领域的榜样,这才是值得大众感怀的奋斗之美、青春之美和阳刚之美,这些节目也是将一代年轻人的审美视线拉回正途的牵引器。
比“娘炮”文化更可怕的,是随之催生出来的“饭圈”文化。韩国广为人知的练习生培养模式,是众多偶像养成节目的构成基础。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选秀,互联网造星的驱动力是“全民制作人”。大众取代专业评审决定偶像的去留,粉丝在偶像职业生涯中的参与度被前所未有地拔高。同时,艺人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从传统媒体的崇拜喜爱,走向了互联网下平等甚至粉丝对艺人控制权逐渐变大的新现象。饭圈A面是专业化、有纪律、有创造力,而B面则是失控和异化。人肉、网络暴力、互撕骂战频发,群体性网络冲突成痼疾。从“牛奶打投”等一系列荒诞行为可见,国内所谓的偶像养成,大多只做到了“养”,而无所谓“成”不成长。
网生造星背后是庞大的消费市场,是互联网文化下粉丝经济的结果。互联网平台一方面以花絮、直播、直拍等多种方式增加偶像的曝光,提高粉丝黏度;另一方面调度旗下影视、综艺、广告等各个板块的资源,最大化地服务于偶像的成长并激发其商业价值。平台孵化偶像,偶像反哺平台,形成了一种高效且高收益的内循环,偶像产业的生产链和游戏规则随之改变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通过一项项苦心经营的数据和榜单,流量明星已经逐步由“人”异化为投资“符号”,乃至缺乏内在成长性的“商品”。在流量明星身上,很多人性层面的东西是被压抑的,他们出现在荧幕前的形象,更多的是一种“工具人”形象。并且,身处顶流,资源不断,加强了团队对其纵容性,滋生流量艺人为所欲为的心理,而部分粉丝追星疯狂、无底线追捧自己的偶像,也让流量明星不能很好地看清自己,加之媒体顺应流量市场,缺乏用自身职业话语权监督约束流量艺人,这也就解释了近期顶流纷纷“塌房”的原因。
去流量后,娱乐业的翻篇重塑
1、回归内容本身
这十年,逐渐庞大的文化产业将粉丝纳入其中。但唯流量逻辑,也衍生畸形生态。 鉴于此,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,进一步加强“饭圈”乱象问题治理。要求取消所有涉明星艺人个人或组合的排行榜单,严禁新增或变相上线个人榜单及相关产品或功能。“明星权力榜”的调整,或许正是让娱乐重回“大众”的一个契机。网络造星的玩法太粉丝化了。在这个部落化的、智能分发的时代,社交平台的优势本就应该在广而告之,走出饭圈的小天地,才能有更大作为。而娱乐节目去流量化,也释放出一个信息:内容产品最终要回到内容的生产规律上。
2、回归明星价值本身
影视行业的流量崇拜人尽皆知。尤其是网络平台所奉行的流量逻辑,很长一段时间里流行“大IP+小鲜肉”。互联网公司用流量的方式来判断用哪些人演电视剧,这些人背后有粉丝们给做数据。不少偶像明星缺少作品,也没有过硬的实力,但依靠粉丝群体强大的造势能力,依然能在名利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而监管层的意图,就是要塑造一个新的文化娱乐圈:从业人员爱岗敬业,不断为观众奉献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;让整个行业杜绝用流量、热度装点门面,甚至浑水摸鱼的乱象。明星不仅要对粉丝群体负责,更要对自己的演艺生涯负责。
3、回归风清气正的视听生态和舆论场
近日,总局又发布通知,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,提出“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”“坚决反对唯流量论”“坚决抵制泛娱乐化”等八条事项。如此细致、具体的行动,证明此次整治不仅是为了矫正饭圈乱象,更是要以此为契机,重构整个娱乐圈生态。
这也代表了未来主管部门对于网络视听内容的一种管理和价值导向,意味着平台通过偶像养成与赞助商合作的盈利模式终止。对于广电和视听平台来说,不再聚焦单一的节目形式,会为优质的视听节目释放出更多创新空间。
结语:
移动互联网最鼎盛的时候,中国社会上流传一句话“所有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的方法重做一遍”,实践下来发现,隔行如隔山,资本烧钱和唯流量论可能会破坏一个行业的生态。该冷静了。 资本天生是逐利的,但是,它还应有一份社会责任。给年轻人树立什么样的“偶像”、为受众留下什么样的作品,这关系到社会风气、关系到年轻人的“三观”养成,甚至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。因此,规范艺人艺德、整治“饭圈”乱象正当时,我们也期待拨乱反正之后,中国娱乐圈迎来风清气爽的新景象。